利用冷製、熱製這二種基本做法可以做出固體皂、液體皂。皂界的達人們又各自發揮無限想像力,生出千變萬化的創意皂,像浮水皂、渲染皂、捲捲皂、馬賽克皂、雕皂、蛋糕皂、霜皂…等。琳琅滿目的皂海裡,霜皂可以說是很特別的一種皂,它並不是在肥皂中加入乳霜,而是將手工皂的外觀製作得像是冷霜一樣。很驚訝怎麼會有人這麼厲害,想到同時使用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鉀與油脂反應後的不同特性,做成像液體皂那樣的皂坨。做好的皂坨又可延續製作成乳霜皂、好玩又有趣的冰淇淋皂、黏土皂、棉花糖皂。
霜皂初體驗:8月23日C老師的課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霜皂,老師很可愛,上課也超認真,她很怕我們聽不懂,也很怕我們得到錯誤的資料。雖然如此,上完課除了實作那部份,其它仍然一知半解,很擔心自己一人打皂手忙腳亂做不好,為了增加成功率,下課後一直想,如果邀請住附近的同學一起到家裡打皂,既可聯絡感情,打皂出現問題也可以馬上討論解決。就這麼決定,LINE一起在永安捷運站下車的兩位同學試試看,真好!她們很爽快的答應8月30日早上到家裡來一起打皂。
一開始討論,覺得三人一起共同打一鍋皂又快又省時;這時,有人提議不妥,想要一人打一鍋比較好,容易做作業,沒多久又有人覺得不妥,怕時間會拖太久,下午來不及到工會上課。結論:大嬸也是有實驗精神,決定三人打二鍋,把講義的兩種作法各做一遍。(作法一:類似一般的鉀皂做法,攪拌時間較長。作法二:加入甘油、硬脂酸,大部時間在電鍋蒸。)
雖說共同打皂,事實上是把打好的皂坨分成三份帶回家各自發揮。不知其她兩位同學要如何呈現成品,我很期待有色彩漂亮的霜皂可用,可愛的棉花糖可看!
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
材料準備
作法一(C老師的配方):
油品 |
KOH |
NAOH |
油重 |
KOH(4) |
NAOH(1) |
KOH |
NAOH |
皂化價 |
皂化價 |
% |
/g油 |
/g油 |
鉀(g) |
鈉(g) |
|
椰子油 |
0.266 |
0.19 |
20 |
80 |
20 |
21.28 |
3.8 |
棕櫚油 |
0.1974 |
0.141 |
20 |
80 |
20 |
15.795 |
2.82 |
橄欖油 |
0.1876 |
0.134 |
20 |
80 |
20 |
15.008 |
2.68 |
芥花油 |
0.1856 |
0.1324 |
20 |
80 |
20 |
14.848 |
2.648 |
乳油木果脂 |
0.1792 |
0.128 |
20 |
80 |
20 |
14.336 |
2.56 |
合計 |
|
|
100 |
400 |
100 |
81.264 |
14.508 |
鹼量=81.264 (KOH)+14.508(NAOH)≒95.7g
水量=(KOH+NAOH)95.7*6=570g
※注意事項
1、溶鹼水量:5倍或6倍皆可。
2、打皂溫度維持在70-100度之間,可加速皂化,不建議超過100度。
3、不建議用花水溶鹼,全程高溫打皂用花水浪費,用純水即可。
作法二(依C老師配方調整,有些油品手邊沒有做了更動):
油品 |
油重 |
油 |
NAOH |
NAOH |
|
% |
g |
皂化價 |
鈉(g) |
椰子油 |
30 |
150 |
0.19 |
28.5 |
棕櫚油 |
25 |
125 |
0.141 |
17.625 |
芥花油 |
20 |
100 |
0.1324 |
13.24 |
乳油木果脂 |
5 |
25 |
0.128 |
3.2 |
米糠油 |
15 |
75 |
0.128 |
9.6 |
硬脂酸(1) |
5 |
25 |
0.141 |
3.525 |
合計 |
100 |
500 |
|
75.69 |
霜皂所需NAOH=冷製皂所需用量*0217 |
||||
霜皂所需KOH=霜皂鈉用量*5=82.12g |
||||
甘油:總油量3%=500*0.03=15g |
||||
純水:鹼量(鈉+鉀)*6=(16.424+82.12)*6=591.264g |
||||
硬脂酸(2):總油量*(1.5~3%)=500*0.015=7.5g |
備註:
硬脂酸:增加霜皂的Q度,有乳化作用。
甘油:增加滋潤度。
皂坨的運用:
霜化:
做好的霜皂坨可立即霜/使用
視個人喜好 皂坨:純水(花水)=3:1->加入精油/調色攪拌至奶泡狀。
棉花糖皂:
霜皂坨:玉米粉=1:1或1:2,混合拌均勻即可。
*皂坨的保存:放置冰箱或陰涼處,可保存半年以上。
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
打皂三人組報到 103年8月30日早上9:00
配方討論及計算,因為"作法二"大部份時間會放置電鍋蒸,為了節省時間決定從"作法二"開始做,當皂液放入電鍋時,馬上進行"作法一"的量油、溶鹼、打皂。
u 作法二:
準備
1) 量油、量鹼。油脂隔水加熱至75度加入甘油,鹼水不降溫呈清徹狀,鹼水入油混合攪拌。
2) 攪拌至濃稠狀,放置幾分鐘觀察是否油水分離。確定沒有油水分離,包覆保鮮膜,放入電鍋,外鍋放1/3杯水,蒸煮。
3) 電鍋跳起來,再一次確定沒有油水分離,放入電鍋再蒸一次,外鍋放1/3杯水。
4) 電鍋跳起,取出皂坨,以酚酞測試PH值,呈透明狀:OK了。此時趁皂糊溫度還很高,加入硬脂酸(2)7.5g拌均,放入電鍋再蒸一次。
※第三次電鍋跳起來,來不及處理,先去工會上課,皂糊放置電鍋內保溫。
u 二、作法一
備油、鹼、水及工具。
1) 量油、量鹼。鹼水不降溫呈清徹狀;鹼水入油混合攪拌,手動和電動攪拌器輪流使用,皂液全程維持75-80度之間。
2) 電動攪拌器及打蛋器皆打不動了,以刮刀攪拌至麥芽糖狀。
3) 急著去工會上課,來不及處理,先用保鮮膜包著擱置桌上。
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š
103年8月30日下午5:30
忘了拍皂坨成品,也忘了拍分裝照片,嗚……。
只能看到三分之一的成品
l 霜皂製作及成品
l 棉花糖皂製作及成品
後記:
能夠完成預期的成品很開心。多人一起玩皂更開心,邊閒話家常邊打皂時間過得很快,過程不再手忙腳亂,而且經過這次的合作,彼此間的默契增進不少。不過,閒話家常是有後遺症的,作法一(未添加硬脂酸的配方)沒注意到筆記記錄溫度最高可達100度,全程溫度只維持75-80度,推測可能是溫度不夠高,又一直以為攪拌夠久,看到像麻糬的樣子就以為已經麥芽糖狀。為了確定皂坨是不是真的成功,才想到挖一點皂坨用酚酞測看看,沒想到呈現紅色強鹼。把分到的皂坨,放入電鍋再蒸了2次,酚酞才呈透明狀。
繼透明皂之後霜皂又是另一種新的作皂觀念,雖然配方計算有點複雜,皂坨打發以後有奶泡一樣綿密的泡泡,然而有一種較簡單的方法也能有同樣的效果,只要把溶好的液體皂放入慕斯瓶,壓擠出來就像打發的奶泡。並不能因為這樣,而不去試試不一樣的作法,比較其間的差異,享受看到不一樣成品的成就感,作皂的經驗累積,是要不斷學習與挑戰!事實上做好的霜皂皂坨,它的延伸應用可以很好玩、很有趣、很多造型變化,是一種很適合和小朋友一起玩的皂土。
整體的實驗結果:
加入硬脂酸的霜皂操作起來比較輕鬆,大部份時間使用電鍋操作,沒加的霜皂溫度及攪拌時間較難掌控。有硬脂酸的皂坨比較不Q,洗感方面也比較乾澀一點,製作皂黏土時感覺比較硬,少了一點Q軟的感覺。